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却仍未见改观。或许传统银行机构基于核心企业信用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真的需要转换一下思路了。但如何才能摆脱对核心企业信用的依赖?如何通过“四流合一”(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的数据来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验真?又有哪些技术手段可以辅助进行整条供应链上风险的测度与监控?基于这些问题,智信研究公司于2月25日在北京专程邀请了京东金融供应链金融部总监骆珞和用友网络供应链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李树轩,就“大数据时代的供应链金融展业及风控逻辑”为题与现场来自银行、信托、评级公司、供应链金融公司等嘉宾进行了深入而又热烈的探讨。
第一阶段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围绕核心企业的信用使其上下游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本质上还是金融机构的传统信贷业务。
而第二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引入了在线系统,把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搬到了线上,依托核心企业获取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生产、仓储、物流、销售等各环节的真实信息来提供融资服务。基于互联网和标准化的 IT系统,对核心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经销商和供应商的货物状态进行实时分析,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多方在线协同,提高作业效率。这一阶段的供应链金融虽将资金往来放在了风控的首要位置,但根本上仍是核心企业作为主导。
第三阶段的供应链金融,聚焦的中心不再是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而是整个供应链上的总体风险。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服务平台能够把握交易的订单、运单、收单、融资、仓储、物流信息等各个节点的风险,同时通过第三方信息的验证来对风险特征进行分类,并在交易过程中提供动态的融资服务。剔除所有不必要的中间节点,降低行业成本,以提升整个供应链金融的效率。

2016年京保贝全面升级为2.0产品,一举突破九十天的融资时限,以大数据风控为核心,通过动态风控模型,寻找在策略引擎下标准化定义的应收账款在实际的供应链流转中真正的风险点;并结合不同的供应链特征,在风控模型判定的各风险节点下实时测算对价,再加上策略引擎的判断,为每个供应商生成一个最精准的总融资额度。
京保贝的这次全新升级,真正做到了打通整条供应链,将风控策略下沉到每一笔应收账款当中,实时监控贸易履约风险动态匹配融资人对价。而这次全面升级带来的突破,也让京保贝2.0从京东生态圈拓展到外部企业,将供应链的管理模式、风控能力、系统能力进行输出,帮助更多的核心企业建立自己的供应链金融能力。

对此,用友网络供应链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李树轩提出了评判供应链金融公司的五个维度:资金能力、资产获取能力、IT建设能力、发展空间和服务能力。其中,供应链金融业务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优质资产,只有拿到优质资产才能保证业务的长期持续和稳定发展。资金能力是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要基础,而强大的IT系统是建立风控模型实现在线数据分析的强大后盾。
基于这五个维度,李树轩认为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最好的主体会是商业银行和第三方平台,而核心企业由于其自身的基因与业务所限发展会遇到瓶颈,互联网金融公司则会由于资金端和资产端的欠缺有所局限。
用友的核心竞争力,在于250万企业资源带来的产业链核心数据的获取能力以及跨行业差异化数据的标准化能力,能够与核心企业的系统进行快速对接,为其上下游企业的融资场景和融资需求生成标准化的金融产品,推送给金融机构进行放款,从而实现融资服务的标准化、规模化和流程化。

各个行业的供应链千差万别,金融机构雾里看花,李树轩认为这便体现出了第三方平台自身的独有优势。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作为跟核心企业合作多年的服务商,在原有的体系上叠加供应链金融服务无疑比别的企业更懂行业,最具有综合优势;骆珞则提出要选择数据规范化和信息化程度高、交易频次高以及商业银行不涉足的行业,此外,第三方数据的认证也至关重要。
而在提到风控时,两位嘉宾不约而同地表示,交易风险的管控必定在于整条“供应链”,单纯关注某一个点或是某一个层面的交易无异于“管中窥豹”。在确认“物权”的同时,还要学会处置“债权”,风险定价能力与变现处置能力齐进,才能自上而下地打通供应链的所有环节,真正做到将风险化为无形。
文/智信研究公司研究员 黄抒侣 王谦
北京京东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哈尔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凯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航天丝路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舜德链融数据科技(大连)有限公司